加拿大移民(主流群体)

留学行业工作多年,了解诸多国家留学移民政策和信息,加拿大作为热门国家常被提及。最近在网络上和一位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语老师,交流了诸多近10年从国内宜居至加拿大的华人,主要人群画像,国内圈层、移民后的生活、心态、移民目的,感受良多。

又因为留学移民中介和移民置业中介博主,与移民者存在利益博弈,信息通常会选择性告知。写下此文,旨在帮国内有移民想法的伙伴,节约信息检索时间,便于选择前权衡利弊。

结论先行
近10年宜居加拿大的主要人群画像,是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赶上房地产发展10年红利期,完成原始财富积累的中产家庭。夫妻两人在加拿大一起生活,主要为了子女教育,避免国内的教育内卷和应试教育。移民后以轻体力劳动,以及办公室中低端白领工作为主。心态上追求工作生活平衡,重心在享受生活和家人陪伴。 事业上还有企图心的,会在拿到身份后以TN签证的形式去美国追求美国梦,或者拿到绿卡后重新回到国内。

1、为什么适合已经完成基础原始资本积累人群

以常见的华人圈层为例,可以看到每个圈层面临的情况不同,方便与自身的情况对比和参照。

劳工阶层:虽然在发达国家从事劳工,时薪较高,但是有能力(30万保证金,旅游/留学签证,学费生活费)去加拿大的通常在中国从事的工作相对体面的办公室工作,或者自雇老板这种小康家庭。在加拿大从事体力劳动,例如 厨师、理发、泥瓦匠、木工、电工,工作环境和工作身份,会让国内过去的人感到阶层身份落差。重体力劳动也会带来身体损耗,肩颈、腰肌劳损、静脉曲张等职业病。加上加拿大的天气多数地区6-8个月冬天,日照时间不足容易对身体血清素分泌造成影响,导致情绪低落,对比国内的曾经生活,容易产生后悔、自我评价降低、仇视对立等负面情绪。PS:即使是气候相对温暖的温哥华,据药品管理部门统计,由于多雨的天气气候,百忧解和舍曲林这类抗抑郁药物销量从小孩到成人药品销售量高于其他地区。而温尼伯虽属偏远寒冷地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药物销量较高。加拿大全国抗关节炎药物销量最高,长期潮湿受冷的环境也是诱因之一。

工薪阶层:加拿大对工薪阶层会收取较20%-35%高个税(联邦税+州税),而且需要面临高额租金和较高日常生活成本开支,难以存到买房首付。而中国人到了一定年龄,对小孩上学、房屋居住稳定性、房地产投资和资产配置有执念,条件一旦满足就会考虑买房。(大城市房价高昂,以多伦多为例房屋均价120万加币,卡尔加里均价50万加币,埃德蒙顿40万加币,温尼伯40万加币;最低首付20%~25%,每年千分之3~千分之6房产税;当地3000-6000元月薪可负担房子房贷,首付如果没有原始资本积累,在有良好控制消费能力和储蓄意识情况下,预计需要7-10年,两个人一起努力时间减半。)

富裕阶层:国内高净值人群(净资产3000万人民币以上群体)基本可以做到世界公民,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达到生活舒适。这个层级人群主要社会人脉网络、占据的生产资料、地区行业影响力的基本盘以国内为主。退休后养老,海外医疗水平,居住环境更,照看孙辈等因素会考虑在海外居多。

2、为什么是夫妻两人的小家庭

一个人在加拿大难以寻找伴侣,因为从总体人数上,加拿大国土面积998万平方公里,2022年最新统计只有3957万人,仅相当于国内北京+天津的人口总数。选择本地人,又有诸多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需要磨合。如果选择华人作为伴侣,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加拿大华人最集中的城市 大多伦多共有68万名华裔,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1.1%,大温哥华地区有47.5万华裔人口,占大温地区总人口246万的19.3%。根据2018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18岁至35岁适龄未婚青年共计有6433万人,国内难脱单,到加拿大只会更难,因为可选择范围更小。
所以多数情况是在国内找到伴侣,达成共识一起移居加拿大,其中一个人留学/旅游签签证过去,另一个人办理陪读签证过去。
这里有个特殊情况,加拿大是支持同性婚姻的,所以即使是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性少数群体伴侣,依然被支持 但要提供足够证据,具体可以参考移民局官网发布的信息。

3、为什么主要为了子女教育

当时举例了一个从深圳来哈利法克斯的家庭,夫妻两人生于70年代,90年代下海潮在深圳经商,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深圳两套房,市值1500万左右。如果不考虑财富传承,后代教育的问题,两套房留一套自住另一套租出去,工作收入和租金的被动收入足够让两个人过上稳定而休闲的生活,资产也可以保障养老生活中有足够安全感,除非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意外,不然在国内可以生活很舒适。

但他们有两个孩子,深圳教育资源稀缺,目前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教育、医疗整体落后诸多二线城市,如成都、南京、苏州、西安等强省会城市。深圳中学实行教育分流制度,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深圳45%的学生才能去读高中,剩下55%要去读职校。

教育内卷和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之前文章里面有提到。国内教育体制相对分化,精英教育、素质教育、普及式教育结合。精英阶层从小按国际路线培养,国际学校(美高AP,英国A-level和IB) 三大体系可以避开高考去留学。中上层有条件读公立高中国际部或重点高中,一直走的是素质教育,并且可以通过校长推荐、夏令营、竞赛、艺术体育特长、留学、保送等诸多方式绕开高考或者高考竞争中加分。普及式教育体制就基本是应试教育路线,学校的实质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淘汰足够数量的学生成为蓝领阶层,是一种筛选淘汰机制。

4、为什么移民后工作以轻体力和低端办公室职位为主

高端管理/高端脑力岗位:以内部职员推荐为主,所以需要本地人脉,本国学历,本国工作经验,本国工作身份,非常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这5项只是参与岗位竞争的基础条件。前期投入金钱和培养时间周期都很长,研究生2年约需要60-80万,本科4年需要120-160万人民币。以金融投资、法律律师、执业医生、保险精算 高收入岗位为主,特点课程难度大,毕业淘汰率高。


中端技能岗位:本地大学研究生本科毕业生为主,理工科类专业为主,程序员、电气工程师类、工业制造业相关工程师岗位。难点在于技能、语言、工作,且这类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温哥华和多伦多,难点课程难度大,要和本地人竞争工作岗位。

低端文职岗位:以接电话客服、地产销售中介、移民留学中介客服。

轻体力劳动岗位:以技能型岗位为主,需要读2年college类似国内的大中专,拿到本国学历后可以申请3年工签合法找工作。以美容美发、电工、厨师、餐厅服务员为主。体力劳动为主,且难以看到物质改善的空间,看到从国内来的新移民带着资金,心理上比较容易产生较大落差和后悔。

重体力劳动岗位:以餐厅洗碗工、冷库分骨工、搬运工、卡车司机、木工。

————————————————————————————————————————————————————

加拿大政府,每年开放大概30万新移民进入加拿大,但主要引入移民分为三大类

1、家属团聚:夫妻团聚、亲子团聚,父母团聚;1/3
人道主义关怀。

2、人才引进:30岁以下,雅思8777,硕士学历;1/3
这类属于全球型人才,优质脑力劳动力,引入可以为地方创造经济增长。

3、省提名:本地学历,本地工作,合法工作身份;1/3
前期需要投入2-3年时间,40-50万资金,期间学费/房租/消费会以税收形式归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主要移民人群画像,还有几类占比较少移民人群

  • 在国内的食利阶层,例如官员家属、亲戚,帮助转移国内资产;
    难点:大额金钱安全的转移到海外;
    方法:用数字货币和地下钱庄的形式,损耗总资金12%~15%转移到海外;
    建议:不要相信Telegram和Twitter还有Facebook这种网络上的,极容易被騙;
  • 在国内一线城市工薪阶层
    困境:没有享受到房地产发展红利,家庭没有原始积累资本。租房打工月光,年龄30岁+,面临婚恋困境(性少数群体,生育年龄筛选、高额彩礼、婚前买房、性别对立、性观念等)面临工作困境(经济下行周期失业、35岁公司裁员、职场无上升空间等)诸多社会时钟焦虑、物质焦虑、心理焦虑。
    难点:学费3-40万 保证金 资产证明,签证 旅游的形式刷过发达国家;
    方法:大概率要在国内一线城市存够钱20万,从银行留学低利率贷款20-30万,以家里房子作为抵押物贷出现金,然后出国后在海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的形式;
    建议:国内学好工作以及生活英语,本科及以上学历,培养计算机专业技能,尽可能多赚钱、存钱;
  • 在国内从事体力劳动阶层
    困境:外卖、快递、工人阶层,国内生活处境艰难,吃不好住不好,没有社保和社会尊重,一场病就会导致家庭落入谷底,很多年翻不了身。
    难点:认知觉醒,移民的方法和渠道,机票、签证的初始资金,儒家传统孝道观念;
    方法:大概率只能通过政治庇护、走线的高风险方式;
    建议: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走这条有来无回的路,多给人生留有容错空间;

Leave a Reply